皇家舞蹈藝術學苑


國際標準舞的起源

國際標準舞,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,歐美舞蹈界人士集會於英國倫敦,廣泛研究傳統的宮廷舞、交際舞及各種土風舞等,融合整理,釐定技術、規則,在經過逐漸切磋琢磨,改良創新,制定為標準舞,遂風行全球,獲得普遍的熱烈愛好。歷年世界各國各地區紛紛舉辦標準舞比賽,蔚成今日國際聯合組織的國際標準舞。

近幾年來,我國經濟繁榮,各項運動皆大力推展,舞蹈風氣也頗興盛。但社會舊日舞廳、舞場形象層次不高,近年來的校園內才有標準舞社的成立,以推動標準舞休閒娛樂運動。 西元1924年,英國皇家舞蹈教師協會首次公佈舞教材,為各界所採用,故有標準舞英國通稱Ballroom Dancing 、 Social Dancing 、 Competition Dancing。國內曾有交際舞、社交舞、體育舞蹈、競技舞、標準舞等名稱,民國59年中華民國標準標準舞蹈協會成立,民國61年,台北市舞蹈協會成立後,設有競技舞組,此後以標準舞名稱用得最多。



沿 革

英國人特別愛跳社交舞,十八、九世紀,英國海運發達,國力強盛,殖民地遍佈全球,有日不落國之稱,因此很自然的,社交舞亦跟著傳播到世界各地。社交舞本世紀初在美國也很流行,二次大戰後,美國國勢如日中天,美軍及美國觀光客將社交舞再次散播到全球各地。

社交舞屬於雙人舞,由於簡單易學,又具有良好的社交功能,頗能符合現代社會緊張步調,因此很快的在全世界造成一股風潮。一般來講,生活水準高的國家,社交舞風氣越是興盛;歐美國家,舉凡家庭聚會或任何慶祝活動,總是與舞會脫離不了關係,民眾參加舞會都是鄭重其事的盛裝出席,由此可見其受到重視的程度。

國際標準舞,簡言之就是標準式的社交舞。社交舞流傳各地後,因各國環境、民情的差異,逐漸摻雜了各種不同跳法。十九世紀末,英國皇家舞蹈教師協會為了統一跳法,特別將原有的社交舞加以整理,公佈標準跳法,從此逐漸蛻變成為目前的國際標準舞。



舞蹈服裝

國際標準舞比賽或表演,所要表現的是整體美,因此參賽選手或演出舞者之服裝、儀容亦不容忽視。以摩登舞來講,男士必然著傳統的燕尾大禮服,白色襯衫及白色領結。燕尾服主要為黑色或深藍色(偶有其他顏色,但比賽中很少見,在表演性節目中顏色變化較多);女士則為及地晚禮服,其顏色、款式均五花八門。

拉丁美洲舞(簡稱拉丁舞)在服裝變化上,就比摩登舞來得多采多姿了。拉丁舞,顧名思義,是由拉丁美洲地區的土風舞演變而來,例如:恰、恰、恰舞來自墨西哥、森巴舞發源自巴西,倫巴舞則起源於古巴……。拉丁民族生性活潑、熱情,感情的表達很直接;很多拉丁舞步,大都是早期模仿自動物的求愛動作,因此拉丁舞的風格,熱情洋溢,充滿羅曼蒂克氣氛,表現在服裝上,自然是五顏六色、爭奇鬥艷。觀眾很容易從服裝上分辨出摩登舞選手與拉丁舞選手。



比賽與表演

參加舞蹈比賽選手對服裝、舞姿、技巧……等等,各方面都有較嚴格的要求。如果是舞蹈表演,高級舞者在音樂剪輯、燈光、劇情……等等,亦都事先經過精心設計。

儀容方面,在比賽或演出前,也是舞者重要準備項目之一,男士必須把頭髮梳理整齊,必要時,較講究的臉上還打上粉底,女士則將頭髮盤在頭上,並整理出各種樣式,濃粧艷抹,黏上假睫毛,讓雙眸更大,更有精神,最後再戴上各種配件,例如耳環、項鍊等,才算大功告成。當觀眾看到舞池中一對對選手施展他們精湛的舞技,同時也可以欣賞到他們經過精心修飾過的外表,的確是令人賞心悅目、美不勝收。

標準舞屬於雙人舞,因此舞伴間的搭配默契十分重要,評審看的是一對舞者的整體表現;精準的配合音樂,舉手投足間,展現出各種優美的身體線條,以吸引評審的眼光,進而從眾多角逐者中,脫穎而出,獲得好成績。而音樂是舞蹈的靈魂,很多評審特別強調,舞蹈失去節奏感,再高超的舞技也只是一個空殼子,如此將無法獲得觀者的共鳴與感動。

國際標準舞比賽共分兩大類,一種是標準舞(摩登舞),一種是拉丁美洲舞。摩登舞分華爾滋、探戈、狐步、快步舞及維也納華爾滋(俗稱快三步)等五種舞科。拉丁美洲舞分森巴、恰恰恰、倫巴、鬥牛舞及捷舞等五種舞科。